上年尾全香港都沉浸在超過60日「本土零確診」,林鄭特首「滴水不漏」言猶在耳之際,就爆出了國泰群組第五波來勢洶洶的奧米克隆病毒,為香港帶來歷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,筆者下筆之際本港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尚在攀升,現在別說清零開關了,能否有效控制平息這波疫情仍是未定之天,究竟號稱匯集全港菁英的香港政府出了甚麼問題?經常被人所提起的「執行者」和「決策者」又是何解呢?筆者在林鄭政府上任之初應對十號風球「山竹」時,曾就政府處理手法上寫過文章(文章連結),可惜當時只發現問題所在,而沒有很充分的了解背後原因。經過2019年的顏色革命以及近兩年政府所取的抗疫政策,終發現問題出在特首經常掛在口邊的「平衡各方利益」之上。
沒錯所謂政治的本質就是「利益再分配」,政府的任務理應是合理地分配利益,以消弭社會矛盾及推動地區發展;但既然政策就是一次次的「再分配」,再分配就肯定會出現「贏家」和「輸家」,因此世上並沒有絕對無爭議的政策。政府最失敗之處就是把「平衡各方行益」這個操作放了在實行政策的層面,而不是放在整體的布局方向,其政策的「雙標性」充分體現這弊病;無論是對待逃犯條例一役時的和戰不定─既企硬繼續審議、但又延後表決;既退縮收回條例、但又繼續頂着逆風進行區議會選舉;既依賴警隊撐着、但官員又出來代警方屈服道歉……,直到《港區國安法》由中央主導下推行,香港政府變回執行者時,腰骨才稍為挺得硬一點。誰知疫情一起又重回「雙標」泥淖:溶斷基制對其他國家反應極快、但對英美澳加等「西方」國家卻寬限不少;既擺出谷針的架勢、又不肯借派錢徹底執行;既公開說全民強檢不科學、但又跑去局部圍封強檢;既對違反檢疫令的老人即時判監、但又對播毒的國泰員工網開多面至今未罰;既決定禁止晚市堂食、又不敢禁午市……等等,舉措無非就是既怕內地高層降罪,但又怕本地資產階級、外國商人和政府和一眾黃絲怪罪,根源就是香港政府政策的投機「兩面性」,只想不開罪任何人的情況下「做完」件事,而沒想過把抗疫工作「做成」、「做好」。
所謂「平衡各方利益」是運用堅定不移的政策,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一刀一刀堅定的進行利益分配,雖然每一刀落下去都會有人不滿,為政者就應該頂著這些不滿把它們擺平,繼續貫徹所推行的政策,而不是每刀切一半就縮回去,不湯不水的半刀並不是在切蛋糕,而是在把蛋糕搗爛。香港究竟往後是「跟隨共國內清零」還是「選擇與國外躺平」,下一任特首都要立即進行決定,我認為這理應就是來屆特首選舉的「表決點」。
文:陳思靜
擊劍任俠 快意恩仇 浪蕩宦海 十載浮沉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